
当下牛管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城市更新”不仅关乎空间形态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运营模式和城市治理的深刻重塑。
10月18日,围绕广州城市更新与现代化、科技化城市建设,华南城市研究会在广州举办讨论会,就城市更新如何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会者们认为,广州的城市更新必须坚决摒弃过去大拆大建的房地产化倾向,转向更加精细、更注重公益民生、更激发内生活力的新模式。
据了解,华南城市研究会成立于2008年,由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谈锦钊等牵头创办,聚焦城乡规划、产业发展、民生建设等领域,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理念之变:从“开发”到“更新”,强调公益民生与可持续
目前,城市更新理念正发生根本性转变。与会者们认为,过去以房地产开发为导向的大拆大建模式已不合时宜,未来广州的城市更新应如“绣花功夫”,强调微改造、混合改造,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并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核心目标是提升民生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
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副会长、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谈锦钊认为,城市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要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建设管理制度去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再大拆大建,要用绣花功夫改造,适应互联网时代和高科技的需求,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
对此,谈锦钊提出牛管家,广州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更多地照顾到一老一少的生活需求,让城市更多保留历史脉络。“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城市硬件的更新问题,不是光是规划建设的问题,更多是人的问题、社会各阶层团结一致协作的问题”。
“它不是单纯‘建房子’,而是构建‘空间-经济-社会’共生生态,通过空间变革激活人的消费能力与企业创新活力,实现城市自我造血。”世联行集团首席技术官黎振伟认为城市更新是更系统的升级,范围更广、主体多元,强调公益、民生与可持续。
在黎振伟看来,当前广州亟待破解“高端供给”与“消费能力萎缩”的错配问题,推动制度创新,让城市更新成为消费与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在当前形势下以政府为主导的‘大拆大建’式城市更新手段已经不合时宜。”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专家库专家管雯君表示,“微更新”将是未来广州城市更新的主要路径。她认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可以尝试对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村庄进行“微更新”,从一个小公园,一条村道,一处景观,一栋建筑开始着眼,一步步扩展,让城市更新呈现“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态势。
讨论会上,部分与会者表示,可按照“谁受益、谁出资”为资金筹措原则,形成“政府主导,开放引入社会资金”城市更新的资金筹措模式,有效带动居民和市场力量出资出力。
路径探索:聚焦科技赋能与产业消费驱动,激发城市新活力
在谈及城市更新的具体实施路径与未来方向时,与会者们认为,广州城市更新应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消费中心建设紧密结合,同时科技应用的重点应从政府监管便利转向切实解决居民的生活难点,构建支持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社区生态。
“要根据网络时代和高科技不断的出现,城市更新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各个方面……网络时代和AI时代的各种新的科技的需要不断出现和普及应用,必须贯彻到城市更新中去。”谈锦钊进一步指出了科技融入的重要性,他认为城市更新不能还是“老一套”,必须适应新时代,从“物”到“人”进行全面的改造更新。
如何将科技应用于城市更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竹兰认为,将科技应用于广州的城市更新和社区生态营造,不仅要通过基础建设,更要通过医疗、教育、文化、休闲、体育、心理健康等多层次数字科技建设,让人民困有所济、难有所帮、弱有所助、强有所励。
同时,方竹兰认为,当前城市更新的科技应用重点已不再是政府监管的便利(如摄像头人脸识别等),而是需要在人们的居住难点、生活难点,健康难点、心理健康难点、学习成长难点等方面全面应用,如高楼逃生、防火灭火、老旧小区电梯加装、老年人照料、家务AI、建筑隔音、医养结合、幼儿安全等具体应用场景。
国民经略创始人张凯阳认为,随着城市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广州的城市更新应与两大趋势结合。一是科创回归都市核心区。他建议广州“以城市更新释放老城科创空间,联动教育、科技、产业资源,带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让老城释放出新活力”。二是从投资驱动到消费驱动。张凯阳表示,城市更新当与世界级地标商圈建设相结合,以老城底蕴、商业多元化和流量经济优势,重塑消费中心格局。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牛管家
丰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