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的官场制度中,如果从潜规则的角度来看,刘备在安喜担任县尉时殴打中山国督邮一事,其实并不会引起汉灵帝刘宏的任何不快鑫创国际,反而很可能让他暗暗感到愉悦。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督邮虽然是郡国中的重要职位,但更多是地方豪族的代表,而不是朝廷的直接代言人。刘备的举动,实际上是冲击了地方豪强的威严,而不是冒犯了天子。
按照《汉官仪》的记载,督邮、功曹是郡国体系中极高的职位,而这些人往往出身于本地世家大族,承担着豪族与政令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刘备殴打督邮,其实等于扇了中山国豪族的耳光,同时也损伤了国相的体面,却与中央朝廷的威信关系不大。在桓、灵二帝的时代,国相乃至太守的权力往往被地方世族架空,他们有名无实,只能苟且维持。所以,如果这个中山国相本来就是个懦弱之辈,长期缩在府中,不敢得罪本地豪强,那他在听说刘备教训督邮后,或许心中暗自叫好,觉得有人替他出气。当然,表面上他必须摆出一副愤然的模样,装作对刘备的行径极为不满,以示自己并非无能。
若是这个国相恰巧是个强势人物,督邮又是他的亲信,那么他即便想为手下出头,也难以真正拿刘备开刀。首先,刘备打了人之后随时可以逃离,他行踪飘忽,擅长避祸,根本不容易被逮捕。其次鑫创国际,刘备本是幽州涿郡人,中山国相府没有权力越境执法,而刘备在涿郡颇有人脉与声望,当地官员和百姓也愿意庇护他。最后,国相唯一能采取的办法就是依赖“奏章告状”,把弹劾文书送到洛阳,期盼朝廷出面处理。但在当时的制度下,谁先递上奏章,谁的说辞就可能占上风。所以刘备只要率先上表,就有机会化解罪责。换句话说,刘备甚至敢公开承认是自己动手,只要他抢在对方之前告状,就依然可能赢得主动。
展开剩余59%根据相关记载,这一事件大约发生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同年,刘备又奉命代表地方,前往洛阳参加阅兵。可以设想,当他返回涿郡后,立刻前往太守府述说缘由。太守询问:“玄德弟,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刘备叹气道:“朝廷下诏要裁撤以军功起家的官员,我去求督邮帮忙,他却架子十足,不肯见我。我一怒之下,就带兄弟们冲进衙署,把他揪出来狠狠揍了一顿。”太守听后沉吟片刻鑫创国际,随即安慰:“中山国相肯定会写信来要人,但你放心,我就说你早走了,不在本地。他也奈何不了你。”一旁的幕僚刘放提醒:“不过,若他们直接上京告状,倒是有些棘手。”刘备哈哈一笑,说:“怕什么?大不了我先一步把消息递上去,就算拦路劫信也未尝不可。”太守赶紧劝他:“不必如此。恰逢朝廷要各地进兵京师,你不如率涿郡兵赴京,这样既能报效朝廷,也能观察中山国是否真的奏告。”
刘备欣然同意,于是率领关羽、张飞、简雍以及五百名郡兵前往洛阳。到了九月,京城在大将军何进的主持下正筹备阅兵,刘备顺利入列,编入临时军队,为来月的盛典做准备。而另一边,中山国相的弹劾文书也送上了汉灵帝的御案。汉灵帝浏览一遍,随即置之不理。他心里甚至暗暗叫好:“殴打督邮?打得好!地方少几个专横跋扈、像张俭那样的麻烦人物,就不会有党人之乱。而且,这个刘备还是我刘氏宗亲,倒也算替我分忧。”
由此可见,这场看似大胆无礼的举动,在当时的政治生态下,不但没有给刘备带来致命打击,反而成为他立威与脱困的机会。
发布于:天津市丰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